35#鋼管在市場上不能有“一刀切”的想法!
早期的35#鋼管產業一度出現井噴式發展,帶來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,因此被插上高污染、高能耗的標簽,眾多企業被政府“趕”去了外地。但是,35#鋼管產業之所以有現在的規模,是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才形成的,尤其是它打下的基礎,不是說改就能改的。據統計,佛山35#鋼管年產值已達到800多億元,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,它對市場經濟的拉動是相當大的。如果說采取行政干預、實施“雙轉移”,想“一刀切”,就容易出現產業“空心化”的現象,帶來無窮后患。
從全國來看,發達地區就把35#鋼管企業轉移出去,欠發達地區也認為35#鋼管是高污染、高能耗的,引進35#鋼管產業、建立35#鋼管工業園往往只看到短期的經濟利益,片面追求當地GDP的增長,而沒有很好地引導產業的升級與改造。由此,造成了整個35#鋼管產業非良性循環的局面。我認為,“雙轉移”這一決策的初衷是對的、合理的,但是執行過程中偏離了方向,沒能切合企業的實際發展規律,反而不利于整體產業的發展。
所以,一方面我們應當承認,35#鋼管是耗能的;另一方面,生產的本身不可避免要耗能,但不能“一刀切”,從技術的角度可以降低資源的損耗。我相信,35#鋼管生產是可以做到清潔、環保的,可以成為現代化、機械化程度很高的產業,關鍵是要轉變觀念。
文章來源://jp-chudian.com/